公告版位
徵!環島之星‧親善大使


  原名為「撒布優」的金峰鄉新興村有近六百人,排灣族語翻譯過來的「撒布優」(指寂寞荒涼的地方)部落,撒布優Sapulju 部落故事:國民政府治理的30、40年代,都有強迫高山原住民遷村的政策,因為這塊沖積平原沒有人要住後來的才能「撿」到,民國40年左右陸續從『賓茂系』、『屏東古樓』、『舊近黃』等部落遷移組成,少數為退伍軍人招贅而來。而撒布優共「擠」進了八個部落及頭目,各部落間團結和諧、和睦相處,新興國小上方入口意象即代表其寓意。

  也因此撒布優Sapulju 部落居然有八個頭目之多,說到第一個入住撒布優的巴法法瀧家族;「巴法法瀧」家族來自南太武山的舊賓茂部落,居住了3、4年之後,舊賓茂部落又來了一個「吉沙查」家族,事實上,吉沙查家族才是舊賓茂部落的頭目家族,巴法法瀧家族是到了撒布優,跟著他的人感念他找地、開墾,給予他們安定的生活,於是將他奉為頭目;因為排灣族的頭目為世襲,吉沙查家族至今仍不願承認巴法法瀧的頭目身份。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撒布優部落裡有五間民宿,房價大約在1000~1200元,可聯絡社區理事會(089)780153,說明自己的需求,比如說要冷氣房或房內要有衛浴設備之類的;另有介紹社區的團體導覽,半天收費1600元。

  原愛木工坊:
http://team07.beisung.com.tw/oscDemo/index.php?cPath=26&osCsid=005b019c1d889c9dbe13fdfd5b29019c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南迴公路三和村路邊地名「陸發岸」,斜坡上矗立著一塊台灣山地人祖先發祥地的石碑,相傳該處為原住民祖先最早登陸的地點。卑南族口傳,其祖先從太平洋漂流至太麻里鄉三和村之後成婚繁衍子孫。

  此一祖先發祥地點的傅說,日本籍的「弊原坦博士」即曾在雜誌上發表論文「卑南大王」篇中介紹卑南族開祖傅說:文中言昔日由南方海上乘竹筏來的一對夫妻在台東知本南方沿岸登陸,其將手上竹杖插入地上長出竹子,後代更以此地為祖先發祥地。這對夫妻生了二個孩子,兄即為知本部落的祖先、弟即為南王卑南族部落的祖先。「弊原坦博士」更進一步推斷,卑南族是由馬來地區搭船移至台灣的論斷。不管這些說法可靠否,至少可說明卑南族是外來遷移者倒可証實,因為台灣島四面環海自然是外族容易移入的地區。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ncent 參與「探究台東、完美伴旅」三天兩夜旅遊安排三個主題:12/13 米茶之旅;12/14 部落之旅;12/15 海洋之旅;今天一整天會以台東豐富多元的原住民部落為主;在台東縣有蘭嶼的達悟族,平地的阿美族與泰雅族,還有多數的卑南族,山區部份的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一共七族原住民在此融合生活!

  「達魯瑪克」是個在荷蘭據台時代即已列名的魯凱族部落(當時被列為敵番),長久以來居住在大南溪流域的山林,係台灣東部唯一的魯凱族部落。東盧凱群,台東縣卑南鄉大南溪附近的東興村。此外,還有近期移民而與排灣族人共同建立的混居村落,三地鄉的青葉村、瑪家鄉的三和村。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 Vincent 第一次居住在台東鹿野鄉,昨晚廖正忠兄盡職的在夜晚黑暗中仍然為我們做「鹿野高台」的方位解說,這樣一來我們清晨再來觀光時就能瞭解高台的方位資訊,入夜後梳洗輕鬆地在「高台民宿」謝宜庭女老闆泡鹿野清綠茶聊天,夜晚的高台沒有路燈不宜四處亂跑,部落客朋友三五群聚聊天談心,臨睡前到民宿沒有燈光的一側,靜心屏息以待,與Carrie Wu看到滿天星斗,而Vincent 還幸運遇到兩顆畫過天際的小流星….

  Vincent 年屆五十了 睡眠越來越淺,12/14日六點不到就醒過來,披著背心帶相機出門,就走著昨晚問「高台民宿」謝宜庭女老闆來回45分鐘可以到「鹿野高台」,如此多出獨家的鹿野晨曦序曲、有都蘭山雲霞、烏頭翁的鳴曲、滑草場翠綠、登高眺望花東縱谷及卑南溪、都蘭山日出、五爪金英花…美好的一天予焉開幕!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3日 Vincent 及訪問團離開了關山走在筆直的台九線省道段,這兒有全台灣最筆直的公路段(關山~鹿野),擁有14.5公里的筆直路段,就連高速公路也沒這麼直;不過安穩的行車及座車勞頓了一天讓全車都睡著了!

  待睜眼開來正好在鹿野鄉我們走舊的台九線省道,我們特地來參訪台東縣鹿野鄉武陵村永嶺路段「武陵綠色隧道」及有退休老兵移民的永嶺社區;武陵綠色隧道長有4公里多,沿途盡是濃密蔽天的樟木與木麻黃,種植有60年以上,道路兩旁漫生的枝椏在頂上交會,形成一段優美自然的綠色隧道。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東縱谷賞花海!每年秋收之後的東部縱谷都會在休耕的稻田撒上油菜花,油菜花生長剛好填補了第一期稻作春耕之前的農地空檔期,這樣目的並不在於油菜花可以收成或當青菜,當然油菜花青綠脆性是很好吃!而在於農曆年春節時候油菜花群體盛開,這樣黃金與翠綠的花海稻田是大地的傑作!只是我們提早一個半月來到,油菜花不是還沒翻作就是才剛發芽….就請期待著明年一月底到春節的花海燦爛!

  關山鎮農會特別利用面積廣達20頃的休耕田種滿30種花卉,萬紫千紅的小花像地毯鋪滿了大地,十分的壯觀;12月13日起在台九線關山農會休閒旅遊中心旁舉辦開幕活動,有農民市集及稻草創意營造競賽;關山鎮農會表示,台九省道花海營造計劃第二年,休閒旅遊中心旁的1.5公頃花海場地,已可看出用五顏六色花卉堆疊成的巴士、腳踏車、風車、報時鐘等多元造型,花海景觀美不勝收,農委會更將花海活動主場選在關山,希望繼春節期間的10萬賞花人次高峰,再度帶動關山的觀光人氣。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ncent 12/18 出席與會以推廣台灣觀光為宗旨的「台灣觀光協會」歡慶53周年,於12月18日(周五)下午兩點,於台北國賓大飯店二樓國際廳舉行協會53周年慶暨年會,觀光同業近300人歲末同聚,共同回顧這一年來各項國內外觀光推廣活動並展望明年。

  交通部觀光局吳朝彥副局長以及數百位觀光產業界代表齊聚。吳朝彥副局長及台旅會駐北京辦事處楊瑞宗等貴賓特別在年會上頒贈感謝牌,表揚積極參與台灣觀光推廣活動的國內外觀光單位代表。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ncent 再次來到「稻米原鄉館」,池上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從民國82年成立以來,一直朝有機村的目標努力。回溯當初的有機之路,在當時有機觀念不甚發達的台灣,堅持不灑農藥、不灑化肥,跪地娑草等農務,時常被慣行農法的農友取笑是「走回頭路」;「池上米聞名全台」,其中萬安社區的有機米更是池上米當中走出自有品牌,也因此社區產生了三戶「冠軍米」的稻農光榮。

  台東縣池上鄉連續三屆(2004、2005、2006)奪得全國米質競賽總冠軍,是眾所皆知的新聞:第一屆邱垂昌(米國總統)、第二屆林龍星(極品米王)、第三屆林龍山(米神)。萬安稻米區更是池上米的精華產區.而萬安社區亦是優質社區。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ncent 今年三度來到花東縱谷,是前所未曾的事!而其中三次都停留旅遊之地就是「池上」;今年三月時沿花東縱谷南下到池上「日暉渡假村」,悠閒的游泳池及渡假健身而後北返;11月時來欣賞秋收的金黃大地及「池上稻穗音樂會」;今天(12/13)第三度來此就多多瞭解「池上米文化」之旅!

  日據時期,池上鄉所種植的稻米品種主要是旱稻的品種(再來米),後來才從日本山形縣引進「蓬萊米」種植。由於池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稻米生長,所以「池上米」因而成為進貢日本天皇所使用的稻米。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ncent與家庭來花東地區大約旅遊到池上、關山一帶,也就是以縱谷公路(台九線)為主,往返 於山水田園的好風情!而巧合的事…Vincent 辦公室的路段就是省道台九線的開端,台九省道貫穿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一直通到屏東縣,都是台灣美好樂土優美的旅遊地,而豐富的農產也在台九線上盛產,也因此而為,只要多幾假期,不太需要提前詳細計劃,開車上路一路東行而來!

  台九線可以銜接上北宜高速公路,暢遊蘭陽平原風光,所經過的鄉鎮有眾多旅遊景點及特產與知名小吃,如果是要通達花蓮台東,那還得有所捨,就從北宜高速公路抵蘇澳鎮,接下來就是驚險而漂亮的「蘇花公路」(台九線104K到花蓮太魯閣大橋185K)約80公里的東台灣重要通道!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常Vincent & Jessica 約三年左右會走趟花蓮台東,走趟三日兩夜的花東縱谷,未能如願常去花蓮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交通上,從台北到宜蘭再上蘇花公路到花蓮起碼都要四小時以上,如果只週休兩天,這樣一來長遠開車體力上負荷重些,旅遊的時間也不足夠盡興,加上風雨季節一不小心蘇花公路會中斷,不是去不得就是會回不來,心理上擔心風險也是其一。

  「蘇花公路」近幾年已經截彎取直,加長拓寬原有的隧道,行車快速了些,但是免不了還是會跟砂石重車交會;而預計的「蘇花高速公路」對環境地景的破壞衝擊太大,正反面意見都還在評估與取得有利地方的最佳方案,這一時間蘇花公路還是東部出入的重要交通孔道!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匯集台鐵、高鐵、長途客運、捷運、公車等「五鐵」共構的(交九)台北轉運站,交九轉運站位於台北車站旁的市民大道、承德路口,原為台鐵貨運服務所和部分建成國中土地,占地總面積二萬一千三百七十四平方公尺;交九轉運站是一棟地下六層、地上十八層的複合大樓,一至四樓為包括有50席月台的長途客運站;其他樓層有:臺北汎麗雅酒店、威秀影城、百貨公司、公共停車場,以及辦公室與住宅等。

  2009 年八月啟用特定區的「交九轉運站」轉運站一樓為售票大廳、地下一樓與捷運大街連通、地下二樓與台北地下街連通,方便捷運淡水線、新店線、板南線、高鐵及台鐵旅客轉乘。和「市政府轉運站」共同擔負紓運台北東西區國道客運的任務。台灣有了全亞洲最完善的交通運輸、接駁系統,加上鄰近即將開發的區塊C1、D1雙子星大樓與桃園機場捷運等,可說是台灣地區的交通革命。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加「圓環文化工作室」那天艋舺采風的開始時,導遊西京先生就問我怎麼會來幾次西園路呢?難不成市來逛花街尋芳不成…Vincent 來萬華都是為拍攝而來,拍攝龍山寺及青草巷…等等,還有就是為了美食,就像是「兩喜號魷魚羹」,Vincent 數得出來至少五次以上吧!

  以魷魚羹崛起的「兩喜號魷魚羹」老字號,自1921年創立至今,已有87的歷史,店內亦擺放著創業初期所使用的古老磁碗,更曾經榮獲台北市政府所頒發的「台北老店」榮譽,成為聞名全省的艋舺小吃。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萬華古稱「艋舺」,其名源自於「莽葛」或「文甲」,為平埔凱達格蘭族之音譯1709年,陳賴章率領福建鄉民移居至此,見到木舟聚集,便以「Mankah」艋舺稱之。而Vincent 到菲律賓的南方島嶼旅遊他們稱菲律賓特有螃蟹船為“BANCA”,或許某些南島族裔的語言有相通之意!

  嘉慶道光年間,大郊商相繼崛起;艋舺人流傳的打油詩:艋舺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王則振),指的便是當時最有財勢的三大郊商。1853,艋舺發生「頂下交拼」移民械鬥,部分艋舺區的人,先後遷移到北方的大龍峒,不為當地人接受,只好轉遷大稻埕,而形成河港聚落的「同安人聚落區」。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