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古稱「艋舺」,其名源自於「莽葛」或「文甲」,為平埔凱達格蘭族之音譯1709年,陳賴章率領福建鄉民移居至此,見到木舟聚集,便以「Mankah」艋舺稱之。而Vincent 到菲律賓的南方島嶼旅遊他們稱菲律賓特有螃蟹船為“BANCA”,或許某些南島族裔的語言有相通之意!
嘉慶道光年間,大郊商相繼崛起;艋舺人流傳的打油詩:艋舺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王則振),指的便是當時最有財勢的三大郊商。1853,艋舺發生「頂下交拼」移民械鬥,部分艋舺區的人,先後遷移到北方的大龍峒,不為當地人接受,只好轉遷大稻埕,而形成河港聚落的「同安人聚落區」。
黃氏宗祠又名種德,建於清咸豐年間,原是艋舺以前富商黃祿的私宅。祠中供奉列祖宗牌位,在固定節日宗族會聚集在此舉行祭祖典禮。位於廣州街265巷內。
第二好的黃阿祿嫂是位寡婦:黃祿的妻子;黃祿從事樟腦生意,且承攬「料館」(類似碼頭區幫辦)業務,因從福州運杉木來臺,風險很大,乃建「啟天宮」奉祀媽祖。而前來祭拜之信眾很多,啟天宮遂變為公廟,有「料館媽祖」之稱。
後來黃祿去世,黃祿嫂接替經營,更為出色,阿祿嫂便獨自撐起料館,經營得更有聲有色;她是在一百多年前,蠻荒的淡水河邊建立一片黃家江山的能幹女強人。據說她每次上山伐木,都親自前往指揮運作,並且善於控制碼頭,氣概非凡,因此生意較黃昭祿生前更興隆,創立了龐大的黃家財富,黃阿祿嫂於艋舺大溪口經營「萬順料館」(製材所)發財後,便聘請堪輿師在這裡興建傳統的四合院大瓦厝,實現願望。興建了一棟黃氏大宅院,在當時艋舺地區是排行第二的大富豪。
日據時,樟腦改公營,阿祿嫂其家庭事業就此沒落。
=================================================================
黃氏家族共奉「江夏」為世代相襲的郡望或堂號,以作為千萬子孫的共同家族標幟,由於這個地區是當初發祥和茁壯的根源所在。自黃石公因仕周有功,受封於黃,並賜姓黃郡曰「江夏」;戰國時期的黃國在今河南省潢川一帶,後來黃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而姓了黃,並且散居江淮之間,「江夏」漢郡名,在湖北雲夢境。
黃氏祖廟,座落在台北市廣州街二百六十五巷三號,坐東向西,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四合院,顯得非常氣派的黃氏宗祠:「種德堂」,他的意思是鼓勵子孫要多修德業行善。種德堂黃氏大宗祠,初建於清道光年間,歷經整修,始有今日之規模。在管理上設有財團法人「臺北江夏黃種德堂大宗祠」之董監事,負責主持春秋兩祭及掌管其有關一切事務。
這座創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建築,原是艋舺富商黃阿祿嫂的私宅,後來捐出改作黃氏宗祠。捐出私宅的阿祿嫂是個大善人,在艋舺頗受人尊重。黃家人文薈萃、財丁兩旺:仕途,曾有台北市長黃啟瑞、國大代表黃書瑋父子在官場通達榮耀。
黃氏宗祠:「種德堂」 http://www.huangfamily.idv.tw/history.php?st=1
財團法人台北江夏黃種德堂大宗祠:台北市廣州街265巷3號
電話:(02)23043507 負責人:黃文慶
黃氏大宗祠,座落在台北市廣州街二百六十五巷三號,坐東向西,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四合院
黃氏大宗祠排樓就位置於環河南路二段
坐東向西,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四合院,顯得非常氣派!初建於清道光年間,歷經整修,始有今日之規模。
清朝道光年間的建築,原是艋舺富商黃阿祿嫂的私宅,後來捐出改作黃氏宗祠。
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木造宗廟建築風格!
黃氏原為江夏望族,居於艋舺的黃姓族人另加「種德」二字,期勉自己與後世子孫。
黃氏宗祠:「種德堂」是台北黃姓望族,祠中供奉列祖列宗牌位
我們導遊西京先生(Upup)就是這艋舺黃氏子孫。
西京先生爺爺黃春生是第一代寶斗里里長(日本時期)
有個古色古香繁眾族裔的大宗祠令人羨慕!
黃氏家族共奉「江夏」為世代相襲的郡望或堂號,以作為千萬子孫的共同家族標幟;「種德」則是「自立堂號」,意為對後世子孫的深切期勉之情!
「種德堂」原是艋舺富商黃阿祿嫂的私宅,無條件將家宅中央前後進房屋及土地獻出,永久充作江夏種德堂黃姓大宗祠。
宗祠管理員的黃叔叔說這底下基礎石就是道光時期留下來,將近兩百年歲月!
「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氏源流。」
- Dec 11 Fri 2009 16:02
艋舺采風(下): 黃氏大宗祠 江夏種德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