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Vincent 來苑裡要看什麼?要買什麼?  苑裡有個另外稱號:「藺草的故鄉」,在日治時期最名聞中外的「大甲席、大甲帽」,其實從生產到編織都是在苑裡,因為早年苑裡是以藺草編織草蓆、草帽聞名,藺編產品質地精美優良,自然散發一股清香歷久彌新,當年產值很高,全盛時期曾經外銷日本賺取大額外匯。

  資訊來源:「藺草文化館」
http://61.218.188.100/treh/
  早從清雍正五年,住苑裡鎮已歸化平埔族婦人(昔稱番婦),把大安溪下游兩岸的野生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然後編織成草蓆、籠頭等用具。日治時期西勢庄婦人「洪鴦」在編織草帽上的嘗試與創新,洪鴦以藺草仿製洋人呢帽式樣,編出台灣第一頂藺草帽,並且廣為教導當地民眾做,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政策推動,才使得這項地區手工藝轉變為以後的產業。

  「苑裡帽蓆」從日據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民國二十五年外銷盛時,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 糖和米。民國四十五年至五十年年間帽蓆產業欣欣向榮,北到新竹,南至安平皆有從事帽蓆編織工作。

  百年來,苑裡婦女一雙巧手從不閒著,手不停息的編織著深具特色的一張草蓆一頂頂草帽,為家庭生計貢獻良多,掙取不少收入。可惜因時代的變遷,工業社會之猛進,藺草編織工藝逐漸沒落,而俱有編織手藝的人也日漸凋零殆盡,直到現在,台灣產業外移,以及東南亞、大陸、韓國廉價之草編工藝品傾銷到台灣,帽蓆業之盛況已不復在;從現實生活中逐漸走入歷史洪流而將消失不見,殊為可歎!

  「藺草文化館」:苑裡鎮農會在苑裡山腳辦事處新廈旁,為早期農會倉庫整建而成,面積約三三O平方公尺,改建了現在的藺草文化館。進行藺草相關文物與資料之蒐集、展示與數位化事宜。默默耕耘傳承傳統編織技藝,積極推動這種深具特方特色的產業,期使傳統手工藝之藺草編織藝術,不會被時代無情洪流所淹沒,山腳社區亦希望以生活化、藝術化之藺草編織工藝,再現社區傳統編織文化的風華,期以注重技術的改良,式樣的更新,賦以藺草編織藝術新生命,冀望集合社區有志之士,共同努力一起為藺編藝術文化傳承盡一份棉帛之力。

  苑裡鎮農會「藺草文化館」 地址: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七鄰彎麗路99號  電話:037-741319









「藺草文化館」





苑裡鎮農會在苑裡山腳辦事處新廈旁,為早期農會倉庫整建而成,面積約三三O平方公尺,改建了現在的「藺草文化館」。





藺草文化館前立有一座雕像,是描繪洪鴦指導小朋友草編技藝的景象,也傳達了此地對於洪鴦的追念。



洪鴦女士1853年出生於通霄白沙屯,洪鴦以藺草仿製洋人呢帽式樣,編出台灣第一頂藺草帽,日據時代開始外銷。
昭和15年(1940),台灣總督府為肯定洪鴦對於草帽產業的貢獻,特別頒發綠綬褒章給洪鴦,隔年她以89歲高齡離開人間。





百年來,苑裡婦女一雙巧手從不閒著,手不停息的編織著深具特色的一張草蓆一頂頂草帽,為家庭生計貢獻良多,掙取不少收入。







早從清雍正五年,住苑裡鎮已歸化平埔族婦人(昔稱番婦),把大安溪下游兩岸的野生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然後編織成草蓆、籠頭等用具。漢人向平埔族人學習編織藺草的手藝,逐漸改良種植技術與編織方法,於是發展出後來的「苑裡藺」。分布在大安溪附近的婦人,如苑裡、大甲、通霄等地,也盛行以編藺草為謀生方式,於是此項技藝漸漸流傳開來。





藺草是一種屬於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茳肚或蓆草,俗稱大甲藺、苑裡藺。藺草的莖成三角形中空,葉山退化,高度約1~2公尺,隨著生長季節的不同,高度或有變化。







藺草文化館提供了認識藺草與編織等相關知識,要了解藺草文化,並且體會藺草文化對於當地的影響





洪鴦以藺草仿製洋人呢帽式樣,編出台灣第一頂藺草帽,日據時代開始外銷。





「大甲蓆」其實是苑裡蓆,因為苑裡不像大甲那樣熱鬧,在苑裡賣不好,所以大家都是拿到大甲去賣的,久了人家就說是大甲蓆。

苑裡的草蓆顏色比較淺一點,如果有吹冷氣睡覺記得要拿溼抹布擦一擦,免的草蓆變的太乾而造成斷裂喔!







因應消費需求與習慣的改變,藺草編織物也變得多元,包括拖鞋、手提包、肩背包、名片夾、手機袋等種類繁多,館內有多樣展售品可供選擇。





定期有藺草編織現場表演,以生活化、藝術化之藺草編織工藝,再現社區傳統編織文化的風華。









「藺草文化館」還設置了藺草體驗區、帽蓆文化區、農村文物、DIY教室、簡報區、戶外活動區等





館內有多樣展售品可供選擇。苑裡是稻米與藺草的傳承故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