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在泉州市有座目前惟一反映大陸與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於2006年五月竣工開館。在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的閩南泉州市,熱鬧盛大的慶典與恢宏壯觀的博物館相得益彰。以“天圓地方”為設計理念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帶著紅白相間的閩台建築特色,迎接八方賓朋的到來。

  「閩台緣博物館」http://www.fj.xinhuanet.com/zb/mty/index.htm  

是一座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台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坐落于歷史文化名城泉州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主體建築面積23332平方米,高度43米。博物館採用了“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閩台兩地傳統建築“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其中主體建築有通向觀景天臺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階,象徵著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是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樑和紐帶。觀景天臺上的和平蓮則象徵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是中央授予的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時也是研究大陸與台灣關係史特別是閩台關係史的重要學術機構。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充分展示了兩岸同胞同根同祖、同文同宗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等關係,為兩岸人民瞭解閩台歷史淵源和民俗風情提供了視窗;為專家學者研究兩岸關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為閩台文化旅遊提供了新的景點。這對於增進海峽兩岸同胞的民族和文化認同,密切兩岸的聯繫和交往,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開館一年多來,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已接待遊客103萬人次,其中台灣同胞約11萬人次,成為面向海內外宣傳中央對台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與台灣同胞相互交流、促進合作發展的重要平台。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於2006年五月竣工開館。以“天圓地方”為設計理念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帶著紅白相間的閩台建築特色,迎接八方賓朋的到來。



長龍臥波:廣場上高達19米、直徑2米的九龍柱是目前國內最高的龍柱。





門廳有一幅火藥爆繪壁畫,高18米,寬9米,是著名的泉州籍旅美藝術家蔡國強先生的作品。這幅爆繪壁畫是用火藥在特製的大麻紙上爆破,炙燒繪成一株碩大的榕樹及龐大根系。





作品後面運用現代化LED燈光藝術和現代化電腦技術控制,將180個百家姓顯像在這幅壁畫上,由電腦控制與榕樹交映顯現出奇妙的圖騰。這幅壁畫寓意深遠,象徵著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





百人費時五年雕成的玉石媽祖聯屏





閩台之間古大陸相連,也有鄰近的地緣關係



先民冒生命危險橫渡澎湖「黑水溝」移民渡海來台灣





不忘祖望根源的血緣關係。





臺灣居民中,祖籍來自福建的有80%,其中大多數又來自閩南地區的淵源。人們現時依然可以在臺灣看到,開拓寶島的紀念碑,移民後代保留的古屋,祭祀來自祖國大陸祖先的宗祠,以及對同姓宗族認同的譜牒



自宋元時期起,福建民眾成批遷居臺灣、澎湖等島嶼。明朝中末葉,海澄縣人顏思齊、南安縣人鄭芝龍,先後帶領成千上萬的漳泉移民上島開荒拓墾。鄭成功擊退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東渡的大軍及其家屬,成為開發臺灣島新的主力軍。





1682年,施琅上疏「靖海紀事」,以「台灣為海上長城,屏障大陸東南半壁,不可輕棄」經典名言說服康熙,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對意見,決定攻台,命福建總督姚啟聖「統轄福建全省兵馬,同提督施琅,進取澎湖、台灣」,統一臺灣,掀起福建移民進入寶島的浪潮。



甲午戰爭中國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50年,蔣介石故總統《開羅宣言》文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日本之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臺灣回歸祖國得到國際承認,有了條約的法律保證。



解說員問Vincent知不知道這是什麼?也許對一般台灣青年都不曾看過的放置一對榨糖汁的「公母石車」的硤輪,榨糖輾石,操作時需用兩頭健牛拉動。



閩台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當屬「鹿港古鐘」。記者在展覽廳看到,這口古鐘鑄有「」清道光十七年 泉郡南關外浯江鋪塔堂鹿港郊公置」字樣,還有46家商號的名稱。“郊行”指經營批發貿易的商行,也指同業公會。

「鹿港古鐘」反映了古時福建泉州、漳州與臺灣之間商貿往來的頻繁程度,很有代表性,堪稱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南音」台灣稱南管,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布袋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約起源於清代中葉。又名“指頭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在福建南部稱為“掌上班”。



「傀儡戲」在福建地區已有悠久之歷史,其操縱技術與表演形式,均相當成熟;並有閩南、閩西及興化(莆田)三流派。臺灣傀儡戲,系隨福建移民渡海來台,主要來自泉州、漳州及永定地區。至於傀儡戲最早傳入臺灣之年代,僅能從台南祀典武廟“武廟禳熒祈安建醮牌記”、台南天公廟靈官爺聖誕例行演戲之記載加以推測。







臺灣、港澳的民間信仰大部份是從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一帶傳去的。如關帝聖君、觀音菩薩、清水祖師、保生大師、媽祖娘娘等到。媽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漁民和航海者奉為海上保護神,為其在臺灣同胞心目中占著重要不得地位,影響也最為深刻。





閩台文脈相承,除了語言、教育外,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幾乎在社會日常生活各個角落都有所體現。



「閩台緣博物館」謝清海館委會書記與台灣博客采風團合影
(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eqingha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