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日 Vincent 台東探索「完美伴旅」三日行旅,到了尾聲在姜柷山先生詳細而典故解說下,海洋之旅也多了懷古之情;台東縣政府文觀局不以大家耳熟能詳的風景區為報導,而讓大家來到東海岸已經聞名的美麗風光之餘,還能加值地多些瞭解歷史古蹟的采風,而別以為東台灣沒有可觀的人文景點!
成功鎮舊名「麻荖漏」,後名為「新港」,民國九年日人為了在此建港,並命名為「新港」;迄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初期,由於全國以「新港」為名之鄉鎮共有三處,省府為免混淆,則令分別更改名稱。且鑑於新港發展源於北郊的成廣澳,而「成功」與「成廣」之音相諧,義亦相似,遂命名「成功」,定名「成功鎮」至今。
漢人大約在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前來,最初在成廣澳(後稱小湊或稱小港)一帶移住,但至同治末年僅有五~六戶人家而已。小港原名「蟳廣澳」,後轉為「成廣澳」,原指「形狀好像螃蟹的左右鉗子相接所圍成的海灣」。初到此處的漢族商人利用成廣澳海運各種的民生物資經商。
屏東內埔的客家人溫泰坤(1861-1947),就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來到了成廣澳,1916年創建了東海岸第一家商號『廣恆發商號』,是當時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舖,販賣米、鹽等日常生活用品。利用港口之便,直接從西部把物資運到後山。「廣恆發商號」可說是台東地區開發的重要據點,象徵漢人登陸後山開始經營的紀錄。
當時「廣恆發商號」為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舖,販賣米、鹽等日常生活用品,算是早期後山的大盤商,東台灣第一店。從目前僅殘存的磚拱騎樓式「亭仔腳」依稀可見當年風華面貌,無論對後山的歷史或人文而言,都彌足珍貴。
民國85年台11省道東海岸公路拓寬時,在地方一片惋惜聲中,北側牌樓破壞,僅存約三分之一的斷塌殘牆牌樓拱門,隱沒在荒煙蔓草間。民國97年以現存之建築物,作安全的補強及表面修復,作為漢人入墾東海岸開發歷史的見證,風景與文化串連的成廣澳文化地景,值得您造訪與回憶。
午餐之前濱海公路看到的「三仙台風景區」
離開成功鎮往北可以看到「三仙台風景區」,我們算是過門而不入 。
「成廣澳文化地景」緊鄰台11線107.2KM小港段,原為「廣恆發商號』遺址。
古早成廣澳景觀優美,是天然的深水港灣,很早就有戎克船的停泊,相傳明末時代,便有漢人來此經商,因有港澳漢人稱之「澳仔」。
小港原名「蟳廣澳」,後轉為「成廣澳」,原指「形狀好像螃蟹的左右鉗子相接所圍成的海灣」:「蟳廣澳」。
1916年創建了東海岸第一家商號『廣恆發商號』,是當時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舖,販賣米、鹽等日常生活用品。利用港口之便,直接從西部把物資運到後山。
『廣恆發商號』因自然及人為破壞不斷頹壞,如今「成廣澳文化地景」的設置,代表著曾經引以為傲的歷史,為漢人入墾東海岸開發歷史的見證。
當初台11省道擴寬道路,在廣恆發商號以及天后宮之間選擇其中拆除,居民只得為了神祇保全「天后宮」
成廣澳「天后宮」創立於清同治十年(1871),是全台東歷史最久的媽祖廟,為台東開發史的見証古蹟。內有許多百年神像及器皿,是後山開發史上非常重要的古蹟。
「廣恆發」商號為「巴洛克」式建築的三拱式牌樓,在當年而言,其建築式樣、氣派,所耗費的財力甚為難得,對後山的歷史或人文係最重要的見証。
民國八十五年東海岸公路拓寬時,在地方一片惋惜聲中,北側牌樓破壞,僅存約三分之一的斷塌殘牆牌樓拱門,隱沒在荒煙蔓草間。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發生麻荖漏(成廣澳)事件。
向來被日人視為溫順的阿美族人因不堪日人壓迫,憤而襲殺日警事件,從都歷社、麻荖漏社進攻成廣澳支廳(廳治在成廣澳),日人調集宜蘭台中阿猴三地警力經月餘仍無法將阿美族人屈服,後來在馬蘭社頭目勸說下才交出武器平息事端,事後日人為免激起更大事端,並未擴大追究......
別害怕!這是整理”大眾爺”(無名死者)所挖掘出來的先人骨頦,據工人說還有挖掘出長腿(可能是荷蘭人)的骨骼
透過對歷史文化的瞭解,來到成廣澳小港海濱,對望三仙台有著不一樣的觀處風景心情!
- Jan 02 Sat 2010 11:33
台東完美伴旅(U):人文景觀 成廣澳「廣恆發商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