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日颱風天暴雨,還好台北沒有災情也沒淹水,Vincent 家後院草木被強風刮得亂七八糟,索性跟Jessica來剪草及疏枝,讓草木都有充分光線及生長空間;疏剪下來的枝葉先堆積一陣就能當堆肥,如此循環後不用施肥也能自然生長得蠻好的… 

  清晨起來看到堆積的枝葉旁一隻「非洲大蝸牛」,倒不是說在後院第一次遇到,Jessica說剪草時要很小心,不然偶爾會踩踏到牠們,通常是殼破身亡的命運了!Vincent 遇到的是一隻巨霸型的大蝸牛,量一量大蝸牛的三圍尺寸:殼長12公分、殼寬6公分,將近有成人巴掌大小;當然,鄉下農村長大的我,這樣子的大蝸牛不會說少見,而是牠出現在台北市都會區內,這成長的歲月中不知道怎麼長到這麼大的?在人間遊走不免被發現及捕捉,而還能悠遊於城市叢林,算是很厲害的了。

   為了讓來家渡暑假的小 BiBu觀察,請了大蝸牛(先生?女士?)移駕到屋內紙箱內,起初都還蠻”閉素”(害羞),身體縮進去殼內不肯出來,切了塊甜西瓜攏絡一下,才願意慢慢爬行,我也借此以相機細部觀察作記錄吧!
   今天清晨上班前已經恭送回枝葉草堆之中,回歸牠自然生存的世界,也希望牠平安康健、長命百歲!? 

================================== 

  「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Bowdich 中文俗名:「露螺」,在1932年,由在台的總督府衛生課技師自南洋引進,引進12隻作為養殖食用,之後台灣就有了非洲大蝸牛。但由於繁殖太快,飼養者眾,被棄置於野外,而造成很大的農害,是相當值得警惕的環境與生態問題。   型態特徵:殼中大型,是臺灣目前最大的陸蝸,螺塔高但縫合線不明顯。殼黃褐色上有不規則的咖啡色條紋。腹足為黑褐色,也有白化的種類。大部分的非洲大蝸牛殼長為七或八公分,但也可達十五到十七公分。

   棲所環境: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所以喜歡在下雨及夜間活動。夏天或沒雨水時,會躲在陰涼的地方,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假口蓋),只餘一個小孔來呼吸,然後再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等到環境轉好後再出來。非洲大蝸牛一次可以產下三十到七百個卵,所以繁殖很快。

   非洲大蝸牛乃是台灣最重要的廣東住血線蟲中間寄主,因在台灣所發生的病患,大部份有食用或處理此螺之記錄。而廣東住血線蟲的幼蟲在非洲大蝸牛之寄生部位曾報告肺部最容易被寄生;也有發生若干寄生性廣東住血線蟲所引起之腦膜炎病例。在野外不要碰觸蝸牛身體,抓外殼後也要馬上洗手避免感染寄生蟲!

   近年來由於蝸牛肉外銷看好,非洲大蝸牛又搖身一變為賺取外滙的新生力軍,再次引起台灣養殖蝸牛的熱潮。1978年9月底在偶然的機會中,獲得了白肉的非洲大蝸牛,以往的肉色均黑褐色,故而引起興趣:假如將白肉蝸牛加以繁殖又能產生白肉的下一代,則對於加工、食用價值方面的視覺與心理感受將有莫大的改善。因此決定進行繁殖,以尋找白肉種的大量繁殖,突破目前消費者對黑肉蝸牛的厭惡感。 

 還是 Vincent家的西瓜多汁又甜美些! 

 
「非洲大蝸牛」俗名:「露螺」(台語),殼中大型,是台灣目前最大的陸蝸 

 
頭部寬度跟十元硬幣差不多大小 

 
大概是閃光燈引起牠的好奇,抬頭跟我對望呢! 

 
三圍尺寸:殼長12公分、殼寬6公分 

 
嗯!西瓜好吃ㄟ...是後龍白沙屯的嗎? 

 
腹足為黑褐色,分泌黏液來爬行 

 
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啊!一步一步往上爬 

 
仔細看身上有一段潤滑的肌肉會由後往前,這大概是牠爬行的作用肌肉 

 
牠慢慢習慣有我在,打個招呼.握握手!(呀!我的指紋曝光了!) 

 
仔細靜觀萬物,都有牠獨特的唯美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