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水圳橋走了一段「山尖步道」,Vincent 回到金瓜石車站所在的「黃金博物館園區」,自94年初開園以來我們卻還沒曾來過,走著相同的路徑,景觀整理得更清爽與整潔,也許是博物館開園的熱潮已過,一方面金瓜石遊客本來就較少,漫步舊風情的金瓜石精華地帶,還真有時空錯覺,彷彿又回到了「瑬金歲月」,熙熙攘攘的淘金夢。

   我們從原來台汽客運車站改造成的「遊客中心」出發,先經過日人宿舍區,再過去就是配合木造的警察局、環境館,往石階上走,先到太子賓館,再往上走,就是本山五坑口及黃金神社。這一段路線是遊金瓜石的精華路線,也是一般遊客最常走的路線。 

  三、四年不見的金瓜石,雖說相關建築物都不變,但是精過整體改造與精緻化,更有人文景觀與兼顧遊客的便利,只是…本山五坑旁的新建博物館多少還是跟古老採礦風情不太相配ㄟ!大概一個新成立的博物館園區總是要有讓建築師展現一下功力的地方吧…金瓜石的觀光資源在於她擁有獨特的時空環境,能觸發人們對於過去歲月的思古幽情! 
這兒有所提供還沒改建前的「本山五坑」原始風貌相片: http://www.ttvs.cy.edu.tw/kcc/kinkaus/pansan5.htm

 05/07 金瓜石風情 
 
三、四年不見的金瓜石,雖說相關建築物都不變,但是精過整體改造與精緻化,更有人文景觀與兼顧遊客的便利 
 
「生活美學體驗空間」為國內少數保存之特殊規模的日式建築(日治時期為日人職員宿舍),四連棟日式宿舍為四戶一棟的型式,雖為連棟式宿舍,應該也屬於高級宿舍。 
 
記憶中四年前就有的金瓜石本山金礦石 
 
警察局、環境館及後方的無耳茶壺山
  
關雲長在讀《春秋》亂臣賊子懼!勸濟堂廟頂的的關公金銅像,則是全世界最大的關公聖像,總重量超過二十五噸。 
 
今天逢周一休館中的「太子賓館」
   
金瓜石藏金量最豐富的「本山」,金瓜石地區的坑道總共有600多公里,本山地區有九個坑道,開放參觀的五坑 
 
日治時代就有的消防栓。 
 
「日式宿舍區」為日本礦業時期興建所留下,主要提供日籍職員及其家人所居住,空間階級分明、井然有序。
   
拾階而上就是本山五坑的運礦火車道。 
 
黃金博物館由昔日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整建而成,藉以訴說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文化。
   
開放參觀的「本山五坑」位在本山露頭山腰,海拔約兩百九十五公尺以上部分。共整理出200公尺長度,坑道內設有蠟像,讓遊客清楚了解礦工的工作情況。
  
高約 580公尺的茶壺山因形似一支沒有把手的茶壺,所以稱為無耳茶壺山,茶壺山本身是一個礦體,它是一個角礫岩礦筒,組成礦體的岩石主要為矽化的砂岩及頁岩。
可不好爬喔 !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今天沒有跟Jessica爬上「黃金神社」 
 
跨越內九份溪的新建步道 
 
富藏金礦最豐富的「本山大金瓜露頭」。因為這座山丘的外形很像南瓜(閩南語叫做金瓜)的瓜瓣,因此,當時的淘金客就用「金瓜石」當作本地的地名。也因為大量開採而被削去上百公尺的山頭高度呢! 

  因清朝築鐵路的躍進,工人在基隆河發現金沙,河中閃閃金光的沙金所引來,人們沿著河水沙金上溯,一直走到金瓜石本山的大金瓜露頭,於是開始了一番無政府狀態的金礦強佔,金瓜石的金礦開採,於此正式宣告展開。這個時間為1890年,正是劉銘傳在西岸大舉建設台灣鐵路之時。發現金礦以後,蜂湧而來的淘金、採礦者更多,甚至高達數千人之多,清政府於是設立金砂局以管理之,並可收取釐金。 

    日治時期更大量的以工業化方式開採黃金與金屬,當時的金瓜石,已盛產黃金與銅,因產量為日本殖民地中最多的,讓台灣這個地方的礦產備受日本人重視。日本人大量的開採下,金瓜石同時產金與銅,並為『亞洲第一貴金屬山』在日治時期,這裏曾有「小銀座」的美稱。 

  黃金博物園區不同於過去的博物館,不只有一座博物館建物,而是由五座衛星博物館所組成:黃金博物館、環境館、太子賓館、生活美學體驗坊、煉金樓,並包含一座坑道遺址。

  黃金博物園區是台灣首座以生態博物館為概念成立的園區,保存的是礦業的地質及人文景觀整體景觀,核心園區為5公頃,煉金樓、礦場場長三毛菊次郎宅、高階管理人員居住的日式宿舍及太子賓館是內部的主要建築,同時,為了讓參觀民眾深入了解礦業,還整理出一條本山五坑坑道提供參觀。。

    金瓜石於91年獲選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因為此地區特殊的地質礦床與礦業人文景觀。近百年來金瓜石經過了輝煌與沉寂的時期,整個山城裡,蔓延著歷史的氣息,處處皆為體會與學習的天然教室。 

 
 
 
金瓜石充沛的雨水經礦區表層裂隙滲入礦場,與黃鐵礦及硫砷銅礦接觸產生氧化還原及鐵菌催化作用而形成酸礦水,因地勢落差而形成的天然奇景「黃金瀑布」,也是陰陽海重要的源頭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