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卅十年前(1872年)一艘往返於華南及淡水間的英國籍輪船進入了淡水港(現今郵局的後面),船上一位27歲的年輕外國牧師在日記上寫著:『下午三點,船進入淡水港靠泊,我心激動,立刻明白這裡就是等待我來的地方,在這之前從未有人在此宣教,喔!真的贊美神!我心欣喜,真想拍掌踴跳!美哉淡水!我心感激不已。」馬偕(Rev. George LeslieMackay)牧師無法知道,淡水將會是他宣教、醫療、教育的基地,他在此娶妻生子,也將埋骨於斯,化成為淡水的泥土……』

  以上的序文是由淡水中學 蘇文魁先生所編印的「馬偕博士在淡水」,是2001年正逢馬偕博士逝世一百周年時所發行的專輯書,馬偕博士在台灣約30年的生涯,留下來給台灣多少的影響,尤其在淡水小鎮上,百年的蒼海桑田、物換星移,除了看得到的重要史蹟,以及街道被命名為「馬偕街」、「真理街」,馬偕街口的塑建「馬偕頭像」,還有教會、馬偕醫院、淡水中學、真理大學。留存在人心中永恆的典範,才是Vincent 特地與Jessica 來趟
「馬偕在淡水」之旅的原意吧!

  追隨著馬偕的腳步,來看看影響台灣百年的傳奇吧! 
  誠如他的座右銘「寧願燒盡,不願腐銹」馬偕燒盡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精神充分滋養著生前在台灣灑下的種子,百年來在台灣處處開花結果。在馬偕博士逝世百年紀念日,已有介紹馬偕在台灣的傳教、醫療與教育的歷史事蹟網站。 

  認識我們的馬偕 馬偕祖籍是蘇格蘭,父母親移民加拿大,1844年馬偕出生於安大略省牛津郡佐拉(Zorra )地方。10歲時他曾聽過英國傳教士演講到中國傳教的經歷,激發他想到外國傳教的心願,於是進入多倫多的神學院讀書,接著再前往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就讀。1870年學成返鄉實習傳道數月後申請到中國宣教教未獲准,然後到蘇格蘭愛丁堡修習研究課程。1871年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接受馬偕海外佈道之申請,並指定中國為其宣教服務地區。(時年27歲) 

  (一)This is the Land!就是此地了!『我離開家鄉、祖國,千里迢迢,孤單一人,願上帝賜給我力量,因為你是我的盼望,也願上帝引領我平安抵達中國…………….1871.12.01馬偕於船上』馬偕離開家鄉搭火車到美國舊金山搭乘輪船經日本、香港、廣州、汕頭等地,並前來台灣旅行。會漂洋過海到台灣宣教,似乎並非馬偕的原本計劃;1872年馬偕抵達淡水,此時淡水的商務已相當繁榮,河口山嶺的優美景色讓他堅定選擇淡水作為宣教基地,並且終生奉獻台灣。
  這一切正如馬偕在其自述的記錄所說:『這好像有著無形的繩,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 馬偕牧師隨即在淡水租屋為其寓所,同時亦兼禮拜、行醫和授課之用,閒餘和牧童玩在一起聊天,學通俗的台語,且避免和歐美人士及懂英文的台灣人一起,五個月後,馬偕牧師已經用台語作台灣第一次的講道了!

   (二)得來不易的成果馬偕牧師融入一般民眾之生活努力宣教,頭一批的五人終於在眾人圍觀、嘲笑、辱罵生中在簡陋的禮拜堂皈依基督教,北台灣第一個教會於焉成立;到馬偕牧師一八八○年第一次回國述職時,已得有教會廿所,傳道廿人,信徒三百人的成果,這可是基督教海外宣教的難得記錄。 

  (三)做台灣的女婿在淡水的第六年在信徒介紹下,於淡水娶五股的女子張氏為妻、生根落戶,娶本地人充分表示了馬偕牧師對台灣的愛與認同,甘苦與共之誠心,終於克勝了仇外情結及風俗民情之差異。馬偕夫婦生有兩女一男,女兒都後來嫁給淡水信徒,兒子也繼承父業也作了宣教士,學成後回淡水從事教育工作。

   (四)上帝的臣僕  其一生在台設立教會六十餘所,施洗信徒達三千餘人。三十年之久跋山涉水於客、閩、平埔、高山原住民間,足跡遍及苗栗以北,東達宜蘭、花蓮。
     1880年他返回加拿大述職,在台灣的宣教成果在加拿大造成轟動是必然的,故鄉牛津郡的居民踴躍募捐,讓他帶回台灣興建學校。而馬偕的巡迴演講也影響了名高中生大受激勵,也如同10歲時的馬偕一樣,日後也成為馬偕的接班人「吳威廉」。 
  1883年以後他將傳教重心轉移至東部地區,在宜蘭平原設立了11座教堂,也曾前往花蓮和離島地區,宜蘭地區的噶瑪蘭(蘭陽平原)平埔族人有些人甚至以馬偕的「偕」作為他們的漢姓,總計馬偕在台三十年間供設立60間教會。返回淡水後在砲台埔設計施工興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爾後陸續在淡水設立偕醫館、牛津學堂和女學堂,雖中法戰爭教會遭劫難,而且在偕牧師第二次返國述職期間,台灣亦改朝換代,但他所創之宣教事業卻能迭經洗鍊而屹立不拔。

   (五)醫療上的貢獻馬偕本人雖非真正的醫生,但受過醫學訓練,在淡水傳教時就幫人治病服務民眾,也藉機傳播福音,他利用奎寧治療瘧疾,或替有牙疾的人拔牙,解除民眾的病苦,據他自述說在台二十多年當中幫人拔了二萬一千多顆牙齒,確實讓那些受牙痛折磨的人「沒齒難忘」恩情。 
  1879年馬偕在淡水設立「滬尾偕醫館」「TheMackay Hospital」,一些洋行的醫生也協助醫療事務,造福當地民眾。此後偕醫館聲名遠播,醫務蒸蒸日上,到1894年時每年受診者己逾一萬人次,1901年因為馬偕博士辭世,醫館一度關閉。 1912年為紀念馬偕宣教40週年並擴大醫療服務,在台北雙連新建醫院,就是今之「馬偕紀念醫院」的起源。

   (六)歸宿在淡水 1900年已然病情不輕的馬偕最後一次巡視噶瑪蘭諸教會,離開時喉病已讓聲音沙啞,全部落的人聚集岸邊,目送他的離去,他們一同唱詩揮淚送別;馬偕博士見景心酸落淚,他心理明白他永遠不會再見這些心愛的平埔子女了!隔年1901年6月2日,馬偕博士因喉癌逝世於淡水,享受到58歲。6月4日的葬禮在噶瑪蘭的信徒聞噩耗經兩天晝夜狂奔趕到淡水來奔喪;家人遵其遺囑安葬於外僑墓園比鄰的淡水中學私人墓園以永遠「化為台灣的泥土」。

   (七)一生為台灣他除了熱心提倡教育、興學堂、設義塾、教授神學醫學之外,亦對人文、自然、科學知識之傳播不遺餘力且著字典助人識字,創女學以提升婦女地位。1893年馬偕牧師第三次回加拿大完成著作『From Far Formosa 台灣遙寄』一書,記錄馬偕在台灣21年所見所聞,也成為了當今台灣研究的必讀巨著。馬偕還是福爾摩莎的探險家:馬偕博士雖以台灣北部為其宣教區,但其足跡卻踏遍全台、除了宜蘭、花蓮和危險的高山原住民禁區外,也到達神秘北方三島,並留下豐富的紀錄。
   1872年在淡水設立第一座教會的地點在1932年改建一座哥德式教堂,成為淡水美麗的建築物之一,旁邊的街道被命名為「馬偕街」、「真理街」,馬偕街口也塑建馬偕的頭像,成為馬偕傳教歷史的重要史蹟。 馬偕牧師孜孜於改善民生、倡導衛生、引進醫療技術,甚至從國外輸入蔬菜種子。他對本地文化之尊重表現在著書立論之外,同時也將西方建築與台灣傳統建築融合並蓄,建教堂、醫院和學校以為範,終其一生認同台灣、、血汗留在台灣,根也留在台灣。 跟馬偕博士相比起來,現在抬面上的政治、經濟人物們,你們可曾那麼「愛台灣」嗎?I wonder? 謹以此篇向「寧願燒盡,不願腐銹」的台灣女婿-馬偕博士!致敬!  
淡水鎮中正路與馬偕街街口的兩公尺高石雕像,是1995年台北縣政府設立的,馬偕移居美國的子孫輩回台揭幕,已然成為淡水鎮的新地標
  
馬偕博士在淡江中學馬偕圖書館前的銅像,是1939年建歷史悠久也最傳神的銅像 
 
「滬尾偕醫館」此建築於1879年落成為馬偕博士設計,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其建築能保留至今,正足於見證淡水為台灣現代醫學之發祥地。
  
淡水的「重光長老教會」禮拜堂是1932年紀念馬偕博士來台60禧年,在馬偕傳教的原地重建的 
 
有「北台灣第一聖會」之稱當年俯視淡水港,淡水河光山色盡覽,早期畫家沒有不到此寫生的。
  
淡江中學內設立的「馬偕紀念館」,裏面有馬偕在台灣的相片、身前遺物、史蹟。
  
馬偕看到當時台灣社會重男輕女,女性幾乎都是文盲,於是在1883年設立「淡水女學堂」,開啟女子教育之先(現在已成為純德幼稚園) 
 
馬偕在1883年設立「淡水女學堂」,開啟女子教育之先。 
 
1901年6月2日,馬偕博士因喉癌逝世於淡水。家人遵其遺囑安葬於私人的馬偕墓園以「化為台灣的泥土」。
  
目前馬偕夫婦同葬於在淡江中學校園內墓園, 門徒為紀念特立墓碑一座,已被政府列入三級古蹟。 
 
「馬偕故居」在淡水鎮真理街,美麗而充滿南歐情調的建築物,是1875年馬偕所建的家,他在此結婚生子,也在此臨終;其後供他的接班人牧師們居住,現在是外籍老師宿舍及學人招待所,並不對外開放。 
 
真理大學的善園「姑娘樓」 
 
「姑娘樓」是1906年為兩所女校長及女宣教士所建(真是禮遇女性ㄋ!),現在撥給真理大學使用,作為教職員餐廳。

 
馬偕設計施工興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1882年書院落成,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牛津學堂」此牛津是指加拿大地名牛津郡鄉親捐獻所建的,與英國的牛津大學是沒有關係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