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的[萊園]是台灣四大名園之一,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和台南「吳園」同列為四大名園。  萊園之創設,為配合自然配置園林所興建,係一依山傍水無界線之自然配置庭園,其園內之景物有五桂樓、考槃軒、夕佳亭、搗衣澗、望月峰、荔枝島、萬梅崦、千步磴、小習池、木棉橋等十景。另外,尚有觀稼亭虹橋、社公祠、鐵砲碑、櫟社20年題名碑、林竹山頌德碑、林允卿銅像及林氏祖墳等點綴其間。就配置方式而言,林家萊園與板橋林園迴然不同,後者人工多於天然,而萊園頗得自然山水之勝。

  林文欽,字允卿,清光緒十九年(1893)中舉,故有「鄉進士」之稱,人稱「萬安舍」,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割讓日本,林文欽深居簡出;是林獻堂先生的父親。為娛親而闢為花園,因「雅慕老萊子彩衣娛親之志」所重金打造的一座江南式花園,極其樓閣亭臺之勝,稱為「萊園」。位於火焰山九九峰萊園山麓,萊園佈局幽靜,結構宏偉,為台中十二景之一,稱為「萊園雨霽」;包括五桂樓、小習池、荔枝島、歌台〔改為飛觴醉月亭〕、林氏祖墳及櫟社廿年紀念碑。

  清朝末年梁啟超應霧峰林家林獻堂之盛情邀約,住在萊園中的[五桂樓]。林獻堂向梁請教台灣自治之道,梁啟超衡量當代中日政經情勢,直言中國在今後三十年內斷無法幫助台灣達成自治之目標,但是梁以愛爾蘭爭取自治的過程來啟發林獻堂,鼓勵林一條新方向。1910年首創詩社櫟社,1913年與台灣北、中部士紳向總督府請願,表達台灣人出錢成立臺中中學的意願,兩年後(1915年5月)公立臺中中學(即臺中一中前身)成立。

  事實上,萊園五天,也是梁啟超來臺之旅最為愉快與悠閒的時光!
梁啟超寄寓林家花園時,曾有詩還留下了「萊園名勝十二絕」,「萊園雜詠」茲節錄數首:

  萊園:
  「人物自是徐孺子,由林不數何將軍。稍喜茲游得奇絕,萊園占盡月三分。」

  五桂樓:
  「娟娟華月霧峰頭,汜汜風光五桂樓。傳語王孫應好住,海隅景物勝中州。」

  夕佳亭:
  「小亭隱几到黃昏,瘦竹高花淨不喧。最是夕陽無限好,殘紅蒼莽接中原。」

  望月峰;
  「望月峰頭白霧滋,南飛鳥鵲怨無枝。不知消瘦姮娥影,入夜還能似舊時。」









萊園已納入〔明台家商〕校區範圍,現為明台高級中學校園,校區保留了林家花園早期的五桂樓、木棉橋、荔枝島、小習池等文人氣息濃厚的建築,被稱作台灣唯一一所“古跡中學”。



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割讓日本,林文欽深居簡出;是林獻堂先生的父親。為娛親而闢為花園,稱為「萊園」





《木棉橋》與萊園園門入口,[木棉橋]長度與寬度都不大,是一座迷你型的橋樑。根據文獻指出,這座橋原為木結構,因橋旁有高大木棉樹而得名;在西元1930年《日治昭和五年》 改以水泥為材料,本橋的記年特別用西元,以明其志。







萊園精緻的仿巴洛克式門樓,入口對聯:『自題五柳先生傳 任指孤山處世家』 林幼春題…. 此聯表現出園主淡泊名利之心。





萊園草坪及後方〔林獻堂文物館〕



林文欽銅像,字允卿,清光緒十九年(1893)中舉,故有「鄉進士」之稱,人稱「萬安舍」,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割讓日本,林文欽深居簡出;是林獻堂先生的父親。





〔五桂樓〕的入口,受921地震倒塌而正在重建中(工地)



〔五桂樓〕歷史舊照,於921地震時全倒了!





試著遙想當年居住於此〔五桂樓〕,而當時前方完全無高樓,可以看到八卦山的夕照落日,這就是梁啟超來霧峰林家所見風景。









荔枝島:荔枝島是 小習池(*而池水是來自池畔之泉眼湧泉,以及擣衣澗之山泉水。) 中的一個土台,宛如小島,其上原種有數棵丹紅荔枝,故得名。島上另建有歌臺,原本是供羅太夫人用以欣賞戲曲的歌臺,因此,名雖為亭,但造型卻是有別於一般的涼亭,獨樹一格

歌台〔改為飛觴醉月亭〕:林獻堂先生加以修建成供文人雅士聚會、把酒論詩詞之處,相傳當時的文人常醉飲望月,樂而擲觴,並引詩仙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之「飛觴而醉月」一詞,得名「飛觴醉月亭」。



「月明池影一樓靜,風動梅花隔崦香,香飄丹荔風三面,綠蘸清池水一奩。」
林獻堂先生的弟弟林階堂題名『飛殤醉月亭』上的聯對









〔林氏祖墳〕在校園之內,由十七~十九世祖先的祖墳佳城,也包括林獻堂夫婦。









林家祖墳不僅是華麗壯觀,而且風水也是一級棒。常常有地理風水師來此現場教學



雖說是〔土公仔〕工藝之精美也值得留此芳名







這個山頭叫『望月峰』,階梯叫『千步磴』,林家祖墳的位置就是以前的『萬梅崦』





〔石頭公〕就是祖墳的土地神,以〔后土〕兩字畫成老公公的圖像!
霧峰林家的開基始祖就叫做『林石』!也有緬懷先祖的含意!



〔明台中學〕的司令台有一幅早期地震前〔霧峰林家〕頂厝圖





〔林竹山頌德碑〕



〔萊園一家〕









〔櫟社20年題名碑〕:霧峰的櫟社與北部的瀛社、南部的南社,並稱台灣三大詩社。:「『櫟』是一種沒有用的樹木。當年林癡仙與林幼春把詩社命名為『櫟社』,是自嘲所學的漢學在日治時期是沒有用的學問。在1921年,櫟社在林獻堂等人加入後,聲勢達到頂點,因此立碑紀念詩社成立廿周年,碑上有些人後來在台灣社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座橋是『櫟社百週年紀念橋』。〔擣衣澗〕源自於九九峰之山澗,蜿蜒而下由外向內環抱住萊園,古時婦女常在此洗衣,而又因從前洗衣方式並非使用肥皂,一說是利用河泥或茶渣當清潔劑,然後以木棒擣衣的方式,故得此名。









呂秀蓮擔任副總統時來訪〔林獻堂文物館〕





〔林獻堂文物館〕館藏許多筆墨字畫、珍貴傢俱、林獻堂史料…可是不能拍照,十分值得參訪(免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