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前去觀音亭拍攝”海上花火節”之前,Vincent 抽空自己路過進來【馬公天后宮】,台灣有許多媽祖廟在爭先恐後地搶「開台媽祖」、「開基祖廟」的地位,也有互嗆「正統」或是媽祖的靈顯,這無非是台灣信仰媽祖的虔敬與信眾廣大,以台灣這樣靠海捕漁、移民、貿易的沿海地區,海象、天候都要靠老天幫忙,還有就是媽祖顯聖保佑,媽祖廟就是心目中守護神與苦難的解救者象徵!

  無庸置疑的【馬公天后宮】會比台灣各地媽祖廟更早設立,唐山過台灣時先通過台灣海峽”黑水溝”,這就指著澎湖海域一帶,先到澎湖再思考過來台灣?或是南洋地區?Vincent 外婆這邊親戚就是如此,自己外公 王春先生是在16歲時從馬公老街區渡海先到高雄,然後輾轉遷移到南投縣家鄉的。也因此來到馬公市老街區(四眼井一帶),Vincent總是以「追源逐本」的心情來,試想著青少年期外祖父的足跡與歷程!

  馬公在明朝被稱為媽宮,可能即為媽祖宮之簡稱,那麼明朝已有一座重要的媽祖廟在澎湖是無庸置疑了。據可靠的文獻,明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荷蘭人韋麻郎率軍進佔澎湖,明朝認為荷蘭人入侵中國的版圖,乃命沈有容將軍至澎湖驅離荷人,荷人不得已撤退,為了紀念沈有容功績,乃立石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這座深富歷史意義的石碑在三百多年後,被發現埋在馬公天后宮的祭壇之下。因此,較合理的推證,馬公天后宮至少應在明萬曆三十二年已存在了。

  清初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軍由鄭氏降將施琅率領攻打澎湖,攻克之後特別向皇帝上奏贊譽媽祖顯靈助戰,康熙皇帝乃封媽祖為天后銜。清廷在1684年(清康熙23年)准奏,並且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改天妃宮為天后宮。從此,清代各地的媽祖廟都被尊稱為【天后宮】,澎湖天后宮後又被賜「與天同功」匾。

  天后宮巍峨矗立眼前,傳統合院式建築、古樸的現貌,是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地方仕紳集資鳩工重建的規模,這座廟宇當時由粵東籍藍木師傅邀集閩南籍等唐山匠師聯手興建,不論彩繪或是鑿花,都是傳統建築的藝術精品。澎湖天后宮在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也開始整修。但正式的大改築開始於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至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始全部竣工,彩畫則遲至一九二五年才完成。











合理的推證,馬公天后宮至少應在明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已存在了。















這座廟宇當時由粵東籍藍木師傅邀集閩南籍等唐山匠師聯手興建,不論彩繪或是鑿花,都是傳統建築的藝術精品。









大殿神龕裡,金面媽祖金身慈眉善目與多位神明的靈應,安撫了許多信徒的心靈







夜間光線黑暗不好拍攝,隔天白天再來參訪拍攝!





【馬公天后宮】廟前八卦型台階造型特殊















本來的龍形石雕已經風化無可辨認











Vincent再前往後殿走去…





石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這座深富歷史意義的石碑在三百多年後,被發現埋在馬公天后宮的祭壇之下。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為台灣現存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立於 1683年(清康熙 22 年)的「靖台碑」(亦存於馬公市)及「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始立於台南天后宮)為台灣最古老的石碑。



1919 年(日治大正 8 年)維修澎湖天后宮時,在天后宮祭壇下發掘出此碑;1985 年台灣文建會重修天后宮後,將此碑安置清風閣一樓的過道間。











後殿公善樓也稱清風閣,為當地文人聚會之所。因為籌建經費短缺,建築整體顯現樸實風格,雖然因為年久失修而封閉,但漫步廟中遙想當年賢人雅士的朗朗吟頌,別有一份愜意和自在。







後殿以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清廷在1684年(清康熙23年)准奏,並且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改天妃宮為天后宮。





神龕上方的「與天同功」匾,則是歷史與民俗工藝的瑰寶





民國72年(1983年)澎湖天后宮經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同時動工整修,至民國74年(1985年)完工開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