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非常重視同宗家族,傾注所有的心力、網羅著最好的建材、技術,都為供奉家族血緣的歷代祖先「宗祠」,或是家廟通稱祖厝,視為一族興衰之所繫;可是我們導遊莊美榮先生卻說:山后王氏古厝在家族裔蓋屋建築時,忘記了給自己祖先預留一個位置,後來才規劃設立「王氏宗祠」,也因此宗廟沒有像其他聚落一樣把宗祠放在正中央位置。

  我們導遊花費較多的時間在解說「王氏宗祠」的建築物特色,也因為如此我們錯過了再參觀家族私塾「海珠堂」的時間(下午 17:00關門),不過沒關係的,我們釐清了些其他導遊錯誤的介紹以及瞭解王氏興建宗祠的用心思與工匠巧藝。

  「山后王氏宗祠」:是山后聚落中最精彩的建築,傳說中的山后「龍穴」,便位於宗祠內,「龍頭」據聞是在祠堂右前牆角出土(站在廟埕,面對宗祠左前方屋角處),「龍尾」則在右後方偏室中翹起。

  宗祠被金門人視為該族盛衰之所在,故在地理、風水上特別考究,建築型式格局採左右對稱,由外往內,前低後高,空間上則依序為山門、天井、翼廊、正殿,山門台階、門柱、牆面、石鼓或石獅,皆使用花崗石建材,雕工精緻。

  「王氏宗祠」為二落式建築,山川門中間由門神鎮守,入口採凹壽作法,燕尾的屋頂多了繽紛色彩,其中最嘆為觀止的是門前或祠內各式各樣的彩繪浮雕,每一幅浮雕都代表著吉祥、勵志的意涵,個個金碧輝煌、豐富艷麗。目前王氏宗祠又扮演著「禮儀館」的角色,將昔日的人倫禮制介紹給大家。

  屋頂上的龍頭,與一般廟宇不同的是,皆豎立著龍王第九個兒子管水的龍隱,且龍頭朝外,意涵著家族子孫都能向外發展且成功興旺。在宗祠翼廊或正殿,抬頭往上望,人物故事、花卉鳥獸等雕樑畫棟,加上色彩艷麗的彩漆上色,充分彰顯其金碧輝煌的重要地位。

  走進祠堂,建築的美學隨著風範塑造而逐漸一一呈現,結合了中國傳統人文意涵與建築匠藝的精湛智慧,從木石結構的棟架、瓜柱、斗拱、托木與樑柱能夠窺知一二,從典雅堂皇、精巧的雕飾、泥塑和彩繪可以明白那誠心誠意。

  山后民俗村的宅第,大多為民宅保留,風格較為樸實,都仍然有王氏子孫在居住,除非是大門開啟的空屋,若是有現居住民宅還是別冒然進入;民俗村門口第一家店,是相當有名的蚵仔煎,「王阿婆」海蚵煎、海蚵麵線;我們逛累了「山后民俗文化村」在此大燴朵頤一翻!



金門人傾注所有的心力、網羅著最好的建材、技術,都為供奉家族血緣的歷代祖先「王氏宗祠」;山川門中間由門神鎮守,入口採凹壽作法。







閩南二進式雙落建築,格局壯闊整齊,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之大成。







山川門中間由門神鎮守,金碧輝煌、豐富艷麗!





這兩幅彩繪浮雕,每一幅浮雕都代表著吉祥、勵志的意涵;兩兩對稱、含意深遠!





導遊花了一翻工夫逐一解說這些吉祥圖像的寓意,當然「旗、球、戟、罄」最容易瞭解;傳統人文意涵與建築匠藝的精湛智慧!



內行的人看門道,朋友你們看出來多少意涵在裏頭?莊導遊說這部份可以申請專利了。









走進祠堂,建築的美學隨著風範塑造,木雕裝飾以「雀替」、「吊蓮」、「獅座」、「瓜筒」等構件最為精緻美觀。









王國珍家族原本是經商致富,沒能多讀學術,從王氏宗祠內掛有「進士」、「翰林」、「巡撫」各種古匾,讓感受到好的地理風水,似已發揮了一點蔭補功能。



傳說中的山后「龍穴」,便位於宗祠內,「龍頭」據聞是在祠堂右前牆角出土。





「龍尾」則在右後方偏室中翹起。從科學角度視之,正代表著中堡建築之基於花崗石岩盤上,堅固恆久,乃一福地。





「石花凍」王氏宗祠旁的祖孫賣清涼夏季飲品。







「海珠堂」為晚清王家創辦的鄉塾,民國時期稱「海珠學校」,是華僑熱心興學的典範,海珠堂得名於旭日東昇海面之意境。









海珠堂的正殿奉祀王國珍及王敬濟二位先賢,表彰他們對於鄉里的貢獻。









民俗村門口第一家店,是相當有名的「王阿婆」蚵仔煎









蚵仔湯、海蚵煎、海蚵麵線;我們逛累了「山后民俗文化村」在此大燴朵頤一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