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鬚馬偕深情特展:展 期:2008年8月30日至11月30日  地 點:國家音樂廳文話藝廊 (http://event.ntch.edu.tw/2008/opera/exhibition.htm)

馬偕,一位留著濃密黑鬍子、誓言「不在基督之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的加拿大青年,在上帝牽引下,1872年3月9日抵達淡水。他以淡水為家,與放牛牧童學習閩南語,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走進平埔族村落,深入熟番地界,創立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興建淡水馬偕醫館,成立牛津學堂以及台灣第一間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

他帶領門徒爬到觀音山的頂端高唱詩篇,感受上帝在自然萬物界中的信息;在面對中法戰爭提供給外國人先行逃命機會時,選擇留下和台灣人民生死與共;他的足跡遍及大半個台灣島嶼,總共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治癒了無數人的瘧疾症狀,留下了當時珍貴的人文地理紀錄。一百三十六年後的今天,他對台灣的影響仍舊顯著而深遠。

「馬偕博士在淡水」,是2001年正逢馬偕博士逝世一百周年時所發行的專輯書,馬偕博士在台灣約30年的生涯,留下來給台灣多少的影響,尤其在淡水小鎮上,百年的蒼海桑田、物換星移,除了看得到的重要史蹟,以及街道被命名為「馬偕街」、「真理街」,馬偕街口的塑建「馬偕頭像」,還有長老教會、馬偕醫院、淡水中學、真理大學。以及長遠留存在人心中永恆的典範!





一百卅十年前(1872年)一艘往返於華南及淡水間的英國籍輪船進入了淡水港(現今郵局的後面)
船上一位27歲的年輕外國牧師在日記上寫著:『下午三點,船進入淡水港靠泊,我心激動,立刻明白這裡就是等待我來的地方,在這之前從未有人在此宣教,喔!真的贊美神!我心欣喜,真想拍掌踴跳!美哉淡水!我心感激不已。」



馬偕(Rev. George LeslieMackay)牧師無法知道,淡水將會是他宣教、醫療、教育的基地,他在此娶妻生子,也將埋骨於斯,化成為淡水的泥土……』



淡水鎮中正路與馬偕街街口的兩公尺高石雕像,是1995年台北縣政府設立的,馬偕移居美國的子孫輩回台揭幕,已然成為淡水鎮的新地標。



「滬尾偕醫館」此建築於1879年落成為馬偕博士設計,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其建築能保留至今,正足於見證淡水為台灣現代醫學之發祥地。





淡水的「重光長老教會」禮拜堂是1932年紀念馬偕博士來台60禧年,在馬偕傳教的原地重建的一座哥德式教堂;馬偕之後台灣亦改朝換代,但他所創之宣教事業卻能迭經洗鍊而屹立不拔。



重光長老教會有「北台灣第一聖會」之稱當年俯視淡水港,淡水河光山色盡覽,早期畫家沒有不到此寫生的。



馬偕,一位留著濃密黑鬍子、誓言「不在基督之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的加拿大牧師。



馬偕以淡水為家,與放牛牧童學習閩南語,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成為台灣女婿。

馬偕全家福照,長女偕媽蓮、次女偕以利、獨子偕叡廉。馬偕夫人張聰明女士,五股人,小馬偕15歲。夫婦恩愛23年。張氏非但諳英語,亦曾數度回加拿大,她不僅是馬偕的賢內助,也是他婦女工作上的大幫手。

This is the Land!就是此地了!
『我離開家鄉、祖國,千里迢迢,孤單一人,願上帝賜給我力量,因為你是我的盼望,也願上帝引領我平安抵達中國…………….1871.12.01馬偕於船上』

馬偕離開家鄉搭火車到美國舊金山搭乘輪船經日本、香港、廣州、汕頭等地,並前來台灣旅行。會漂洋過海到台灣宣教,似乎並非馬偕的原本計劃;1872年馬偕抵達淡水,此時淡水的商務已相當繁榮,河口山嶺的優美景色讓他堅定選擇淡水作為宣教基地,並且終生奉獻台灣。

這一切正如馬偕在其自述的記錄所說:『這好像有著無形的繩,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



馬偕設計施工興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1882年書院落成,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牛津學堂」此牛津是指加拿大地名牛津郡鄉親捐獻所建的,與英國的牛津大學是沒有關係的。



1882年夏天,牛津學堂學校舉行落成典禮及開學式,當日來賓中之中國官方代表孫開華提督致辭,謂「如此台灣蕞爾小島而有此等學堂,誠為全國最善之舉」。





馬偕看到當時台灣社會重男輕女,女性幾乎都是文盲,於是在1883年設立「淡水女學堂」,開啟女子教育之先 (現在已成為純德幼稚園)



馬偕在1883年於牛津學堂東側創設「淡水女學堂」,以期讓知識教育均霑男女。女學堂首屆學生共卅四名,可惜當時民智未開,學生皆為噶瑪蘭平埔族女子。然此女學堂乃全台女子教育之首學。



「姑娘樓」是1906年為兩所女校長及女宣教士所建(真是禮遇女性ㄋ!),現在撥給真理大學使用,作為教職員餐廳。





由馬偕獨子偕叡廉所創辦「淡江中學」是1914年創校於牛津學堂,淡江中學很有歷史與菁英會集,人才輩出的學校。1940年畢業生中有位李登輝總統;以及後來演歌藝明星周杰倫。







至此,自1872年馬偕博士抵淡水,以露天教學開始到創辦牛津學堂,已跨清、日、民國三朝。隨著台灣社會的須要和教會的前瞻性,已發展成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兩所大學和淡水地區兩所幼稚園。真如聖經所說一粒芥菜籽茁長成蔭庇眾生的大樹。



「天蓬下的大學」馬偕以「蒼天為頂,青草為席」的教室,訓練了十八名門生。所採用的教學方式,今天的「森林小學」都會羨慕不已。



馬偕博士在淡江中學馬偕圖書館前的銅像,是1939年建歷史悠久也最傳神的銅像。



「馬偕故居」在淡水鎮真理街,美麗而充滿南歐情調的建築物,是1875年馬偕所建的家,他在此結婚生子,也在此臨終;其後供他的接班人牧師們居住,現在是外籍老師宿舍及學人招待所,並不對外開放。







設立在淡江中學的「馬偕紀念館」,館內陳列馬偕在台灣的相片、身前遺物、史蹟。

百餘年前,馬偕牧師每到一處設立教堂,就會在教堂外栽種幾棵橄欖樹。






樹種:大葉山欖,樹高:12公尺、推測樹齡:180年 ,馬偕牧師手植中保存最完整噶瑪蘭人群居的『流流社』,僅餘尚存三棵,彌足珍貴。





1901年6月2日,馬偕博士因喉癌逝世於淡水。家人遵其遺囑安葬於私人的『馬偕墓園』





馬偕夫婦同葬於在淡江中學校園內墓園以「化為台灣的泥土」, 門徒為紀念特立墓碑一座,已被政府列入三級古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