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台灣博客采風團」中午從泉州市南下,第二度進入廈門市,在廈門市與旅遊局長官接待豐盛午餐之後,再參觀預定的行程:「集美學村」、「園藝博覽會園區」,然後,再前往此行另外一大重點精華區「福建土樓」;做最後兩三天的採訪記錄。

  陳嘉庚生於1874年隨父親陳杞柏早年下南洋謀生,在新加坡經營「順安號」米店。陳嘉庚17歲也來到父親的店中學習經營管理;
  1925年,陳嘉庚已擁有15000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也開設了橡膠產品的製造廠,生產膠鞋,輪胎等產品。陳嘉庚的產業中三大支柱為橡膠園,生膠廠和膠品製造廠。另外,他還經營菠蘿罐頭,冰糖,肥皂,藥品,皮革等等十余種產業。他的銷售網點遍布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間,是陳嘉庚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

  儘管陳嘉庚已是稱霸南洋的大實業家,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十分簡樸。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

  陳嘉庚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範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範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陳嘉庚捐資辦學的高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後和人才的匱乏,便決定投資創辦「廈門大學」。所有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對於廈門大學,他付出了滿腔的心血,從聘請校長和教員,到校舍的選址設計施工,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使廈門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國內的知名高校。

  陳嘉庚於1918年創辦集美師範學校,為集美大學前身。1994年,集美學村內的五所高校合併成立集美大學,另闢60公頃新校區,由同濟大學依「嘉庚風格」整體規劃設計。可容納3萬多學生、20個學院、3000多教職員工。
  1995年,廈門市政府和陳嘉庚國際學會聯合創辦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中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當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61年陳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歲。後安葬于福建集美鰲園。





「集美學村」1913年,正當來自台灣的林爾嘉在鼓浪嶼興建私人花園的同時,來自新加坡的39歲富商陳嘉庚( 1874 - 1961),回到故鄉同安縣集美鎮創辦了集美小學。







隨後陳嘉庚的興學計畫像滾雪球一般,從小學到中學、師範、商業、水產、航海、農林等專校相繼成立,並設立幼稚園、醫院、科學館、圖書館等設施,蔚為功能完備的「集美學村」。







「陳嘉庚故居」陳嘉庚已是稱霸南洋的大實業家,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十分簡樸。「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





國共內戰時,陳嘉庚反對蔣介石一人獨裁作法而「親共」,也因為如此,在台灣對於這樣「傾家興學」的愛國華僑是隻字未提!



「陳嘉庚故居」陳列集美學村興學的艱困過程。







「陳嘉庚故居」對日抗戰期間毀於轟炸,後來依原模樣再重建,是一幢不高的兩層淺灰色樓房,庭院裏柏樹翠綠,橘黃花紅、白石砌牆,綠瓦蓋頂;是具有閩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築







「歸來堂」坐落在故居前面,是一幢具有閩南風格的單層建築,。“歸來”之意,是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的象徵,它將指引著成千 上萬的海外赤子,為祖國的富強而歸來。



「歸來堂」園內有一尊陳嘉庚先生銅像,高2.3米銅像後的花崗岩屏墻上鐫刻著毛澤東的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先生為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建造樓房,形成一個獨特的風格,特稱「嘉庚風格」,即是「穿西裝、戴斗笠」建築風格。





陳嘉庚先生在廈門大學和集美所建的樓房,多為中國式屋頂,為嘉庚建築風格。 陳嘉庚自己詮釋是「探取古今,中西結合」,既能保持民族特色,造價便宜,同時也實用。



「南薰樓」是陳嘉庚先生所建的具有典型嘉庚風格的代表性建築之一,現在它是集美以及廈門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1995年,廈門市政府和陳嘉庚國際學會聯合創辦「集美大學」。





「傾家興學」的愛國華僑「陳嘉庚家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