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晚上天色已暗才從惠安來到泉州市,全陪吳捷說道很遺憾沒能去參觀鄰近的「洛陽橋」景點,這是閔東地區來旅遊都會參觀的景點,我們因為沿途耽擱而錯失了!留些遺憾給自己再度來訪的理由與動力;晚上正好是2008北京奧運的開幕典禮,泉州旅遊局特別也安排在下蹋的「華僑大飯店」會議室設置讓大家來觀賞及休憩宏觀的開幕式。

  08/09 Vincent與團員只有半天的時間能參訪聞名古城泉州市,Anyhow,這是全覽式團體旅遊的通病,到哪個地方都只能點到為此,挑做精選代表性的景區留下印象深刻的美好回憶吧!

  【泉州】唐五代時,因為環城遍植刺桐樹,故稱為刺桐城,宋元時期灣內的港稱為刺桐港,「海舶輳集、巨商大賈、磨肩接足、漲海聲中萬國商」。當時的泉州是東方、甚至是世界上第一大港,是所謂「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不但是中國第一大港,甚至是馬可孛羅眼中的東方第一大港。中國出口的物品,最重要的是瓷器與絲綢,進口的物品,則是西方的香料、寶石等奢侈品。

  想像一下當時泉州一片繁榮的海上貿易景象:港邊有著密密麻麻的各國商船,碼頭上貨物堆積如山,人聲鼎沸、熱熱鬧鬧,城市中除了有漢人、蒙古人,還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東南亞人、甚至有歐洲人與非洲人,那時的泉州,可是不折不扣的國際性都市! 除了傳統的佛教道教寺院之外,城裡頭有清真寺、有教堂,前來禮拜的不只是外國人,許多中國人也皈依了這些洋宗教。現在的泉州人當中,有四萬多人是當初回人的後裔。在台灣今天還有一些人的家族可以追溯到這種「閩南裔回教徒」,其中之一的例子就是前任民進黨立委林忠正。

  由於海外交通的發展,大批的泉州人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使泉州成為全國著名的僑鄉,僑胞分佈在世界上九十多個國家地區,至今旅居海外的泉州籍華僑達六百多萬人之多,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

  許多台灣人的祖先來自泉州,以今天臺灣地區的人口結構看來,有將近百分之四十是來自泉州,再歷經多年來的通婚,兩千三百萬人當中,恐怕大部分或多或少有泉州人的血統。







洛陽橋
  荒村古渡,名叫“萬安渡”。這裏水深浪急,過往船隻每遇狂風則檣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有一日,渡船離岸駛近江心,忽然龜蛇兩怪浮出水面,頓時狂風呼嘯,濁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險,突然從空中傳來連聲呼喊:「蔡大人過江,休得無禮!」
  霎時風平浪靜,渡船安然抵岸。旅客十分驚奇,不知誰是“蔡大人”。有一位莆田的孕婦,丈夫姓蔡,她心想將來生下的孩子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許願:將來孩子如能成器,定教他在洛陽江上修建一座大橋。留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其餘傳奇請點閱:(
http://chenlb.fushantang.com/hk/1/202a35.htm)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 13 公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梁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 - 1056 年)由蔡襄在擔任泉州知府時,蔡襄主持建造了跨海的萬安橋(後來改稱洛陽橋),極大地方便了周邊地區的交通往來。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1400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洛陽橋原長 1,200 米(長360丈),闊 5 米許,橋墩 46 座,橋欄柱 500 根,石獅 28 只,石亭七座,石塔五座;洛陽橋現長 834 米,全以石材搭造。









宋元時期灣內的港稱為刺桐港,「海舶輳集、巨商大賈、磨肩接足、漲海聲中萬國商」。當時的泉州是東方、甚至是世界上第一大港,是所謂「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位于廈門東北方向,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風光旖旎,山水鐘靈,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有5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自然保護區各一處,是旅游觀光的上佳之地,到了福建旅游是不能錯過泉州的。





「開元寺」台灣台南也有同名的寺院,是目前台南市規模最大的佛寺,也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

泉州開元寺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





「開元寺」http://baike.baidu.com/view/114509.htm

開元寺雅稱「桑蓮法界」,始建于唐代,唐武后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唐代古刹。朱熹曾在開元寺中題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書寫的;故泉州又稱為“泉南佛國”。





天王殿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







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



兩隻贔屭位於中庭兩旁,贔屭是什麼?

贔屭是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而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



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西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開元寺雅稱「桑蓮法界」,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遺物。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





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



開元寺興建據說當時曾出現紫雲蓋頂的瑞兆,因此黃守恭的後嗣及裔孫,就以「紫雲衍派」做為堂號,稱黃守恭為紫雲始祖。在台灣也有紫雲衍派的黃氏家族,都是源自泉州這附近的子嗣。





大殿正中供奉的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但是院方堅持不允許入門來拍攝,只能在門外取景拍攝。

有此一說正中央的佛尊以當時帝王「武則天」的容貌造型的。





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 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泉州開元寺裡有兩根石柱,上面根本是印度教圖案,相信是後代的佛教徒挖到這些柱子,以為是佛教石刻,就把它們用在廟裡。





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





東塔名「鎮國塔」(西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西塔名「仁壽塔」(西元 917年),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48.24米),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

「東西塔」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



「萬山第一」萬山第一,這個山不是山峰的山,而是山門的山。是當年顯赫地位的回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