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被稱為「港町」的貴德街是一條深具文化價值的窄狹街坊,這條街寬僅四公尺以現在的殘破現象,很難想像一百多年前,大稻埕的貴德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街。
比起迪化街,貴德街顯得落寞許多。莊永明先生著的《台北老街》,以「沒落的貴族」來形容貴德街。

  資訊主要來源: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36/tony0436.html( Tony的古蹟走透透)

  清末劉銘傳主政時代,板橋富紳林維源、大稻埕茶業鉅子李春生共同出資闢建貴德街,當時的貴德街,稱為「千秋街、建昌街」;貴德街位在環河北路與西寧北路之間,因處於淡水河畔,且在日據時代即有大稻埕港埠,因此貴德街又稱為「港町」,街道雖只有四米寬,但因擁有數十家茶行而被稱為「茶街」。



  當時的貴德街因茶而貴,華人與洋人開的烏龍茶莊、包種茶行櫛比鱗次,當年整街的亭仔腳(騎樓下)都有撲鼻的茶香。

  官府機構如台灣最早的郵政電報局就設於此處、郵政和電信支局、警察分署、稅務檢查所等都設於此地,英商德記洋行、荷蘭領事館、美國領事館都集居於這一帶,供外國人士居住經商、興辦洋務之用;富商巨賈李春生、辜顯榮、陳天來都在這條街及附近建造豪宅。






  貴德街五十一號為磚造騎樓立面、前店後宅的老式房舍,保有竹狀排水管、抬高騎樓、採光天井等特色





  竹狀排水管非常有古典的風貌


 
 
  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會口的「李春生紀念教堂」,則是劉銘傳時代郵政支局的舊址。

  李春生,出生福建廈門,自幼窮困失學,後來受洗於基督教,學習外語,成為從商的利器,後來成為英商怡記洋行廈門地區負責人。李春生為虔誠的基督徒,事業成功後,積極協助教會擴廣基督教,例如中山南路、濟南路口的「濟南基教長老教會」(市定古蹟),就是李春生所捐建的。

  現在貴德街上、西寧北路86巷巷口斜對面,正是日治時期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的後代所捐建的「李春生紀念館」。這座紀念館教堂為二樓建築,屬於巴洛克建築風格,造型奇特,外觀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眼窗為眼睛,突顯迪化街當時的人文風貌。





港町文化講座

在這受到外來文化浪潮衝擊的地方,貴德街上南興茶行的後門,曾是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舉行「港町文化講座」的地點之一,林獻堂、蔣渭水等知識份子,在此地設立講堂,每週六舉辦文化講座以傳播民智、鼓吹非武裝抗日思想為主,吸引許多熱血澎湃的青年前來聽講,那是台灣民族運動的紀念碑。



陳舊的紅磚及木窗,更顯得落寞寂寥。這屋子是「李臨秋的故居」。
李臨秋是台灣歌謠《望春風》的作詞者。望春風創作於日據時代昭和8年(1933年),由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





「陳天來錦記茶行」:如今唯一能代表昔日貴德街盛況的洋樓。




  陳天來故居位於貴德街73號,建於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正值大稻埕茶業出口的繁榮時代,當時陳天來聘請廈門師傅興建這棟三層樓豪華洋房,模仿廈門一帶中西合璧的風格,採歐式的古典立柱及大拱廊、泥塑的雕飾、拱窗,兩側搭配凸窗塔樓,格局華麗氣派。陳天來,是大稻埕茶葉鉅子。 




  光緒17年(1891年),才20歲的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從事茶業製造、販賣,把握住當時台灣茶葉外銷的黃金時代,成功開拓南洋市場,將台灣茶葉銷往東南亞各地,事業經營有成,而成為巨富。





  「沒落的貴族」來形容貴德街!




「辜家鹽館

  位於歸綏街三0三巷九號的鹽館,為辜振甫的父親辜顯榮於一九一0年興建。由於辜家經營鹽業,這棟當時辜家居住的大宅,一直被民間稱為「鹽館」;成為彰化鹿港辜家在台北的根據地;但真 正當初賣鹽事業使用的鹽館建築,在一九六0年左右已經拆除。




  辜家遷出大宅之後,該館成為「榮星幼稚園」的學習園地,戰後,台灣第一支私立兒童合唱團亦在此成立。

「榮星兒童合唱團」
  成立於1957年,由辜偉甫先生創辦,呂泉生教授擔任團長一職。多年來合唱團更是在全國、世界各地的表演舞臺上屢獲好評,贏得熱烈不絕的掌聲。1991年11月「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教授退休,1998年成立榮星兒童弦樂團,由彭廣林教授擔任指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