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ent 一兩年前往來宜蘭都是走台九省道,彎彎曲曲的北宜公路,在快到台北宜蘭交界的「金面大觀」,可以高度俯瞰著蘭陽平原及海面上的龜山島,說是進入宜蘭的門面第一印象;

  而現在都以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進出,從長長陰暗的「雪山隧道」躦出來,豁然開朗!而且很快就開進蘭陽平原中心地帶,反而沒有那種即將來臨的期待感覺!




   依山眺海,風景秀麗加上蘭陽平原及龜山島構成「金面大觀」

  國道5號又稱「蔣渭水高速公路」、「北宜高速公路」,起自台北市南港區、迄於宜蘭縣蘇澳鎮,以雙向四線道鋪設,是台灣首條橫跨東西部的高速公路。「北宜高速公路」一名係因該路起於台北、終於宜蘭而得名;宜蘭是蔣渭水先生的故鄉,「蔣渭水高速公路」一名係紀念出身宜蘭的抗日領袖蔣渭水。


  北宜高速公路的雪山隧道,原名坪林隧道,此名稱已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錄,認定為東亞第一長隧道。雪山隧道,全長12.9公里,目前是台灣及東亞最長,世界第五長的公路隧道。歷經15年的施工及多次的工程意外,於2004年9月正式貫通,並於2006年6月16日正式啟用。


 位於雪山隧道的救難平台廣場,在經過四個月的規劃與興建這座「蔣渭水紀念碑」。
 
  2007年12月25日國道五號雪山隧道頭城端舉行『蔣渭水紀念碑』揭碑典禮,行政院長張俊雄、交通部長蔡堆請蔣渭水先生後代及地方重要人士參加。院長並引述蔣渭水先生曾說過:「同胞要團結,團結才有力」,以勉勵大家,他並讚揚蔣渭水對台灣主體意識的啟發意義深遠,可以藉此紀念碑懷念蔣渭水對民主、台灣文化的貢獻。




 紀念碑上除了蔣渭水的生平紀錄,周邊結合蘭陽地區的山海景觀,成為宜蘭最新的旅遊地標。


  從規劃到開挖歷時15年的雪山隧道,長達12.9公里的隧道工程,不但是世上第五長的隧道,工程艱辛困難,因此國工局在隧道通車前,特別將隧道施工過程,全部存放在「雪山隧道文物館」內,讓民眾來認識雪山開挖的血淚史。


 走進「雪山隧道文物館」,館內更可以一窺雪山隧道的開挖過程,從隧道湧水和斷層面開挖,國工局還把隧道施工過程製成模型,讓民眾了解工程的艱辛。


 
 在雪山隧道文物館中,還展出15年來,工人們在每一個斷層中所挖掘出來的岩石,其中這種名叫四稜砂岩的石頭,據說它的硬度比「鋼」還要硬。 而這座造價3億多的導坑TBM鑽掘機,當年就是遇上了最硬的岩層四稜砂岩,才讓整台TBM就此掛點報廢。 雪山隧道文物展,好讓民眾了解雪山隧道工程的血淚史。

  PS:「雪山隧道文物館」位置於「金盈谷渡假村」入口的左側停車場旁,開車走台九北宜公路看到金盈谷的路標左轉,穿越過高速公路下方,注意右方的停車場即可到達。
    「蔣渭水紀念碑」就位於「雪山隧道文物館」前斜坡上到高速公路的平台廣場上,無法直接由高速公路進入喔!


===============================================

  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臺北市錦西街錦西公園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

 
 
 台灣人之孫中山:蔣渭水先生:「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

資訊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6%B8%AD%E6%B0%B4 )


蔣渭水,字雪谷,宜蘭人(今宜蘭市)。為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被視為最重要的左派非暴力抗日運動領導領袖之一。

蔣渭水父親蔣鴻章在宜蘭城隍廟相命為業,所以自幼熟習台灣宗教民俗活動,後受業於宿儒張茂才,之後就讀宜蘭公學校;二十一歲(1910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現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曾分發宜蘭醫院實習一年,而後即在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

1917年成立春風得意樓,經常邀集醫師、學生與社會人士討論有關台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1920年起蔣渭水開始參與台灣議會設置運動;1921年與其他同志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的組織, 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判刑4個月,1925年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禁4個月,兩次入獄被監禁一百四十四天。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方面拘捕、囚禁達十餘次之多。

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卻因為左右派的路線之爭而告分裂,之後蔣渭水成立「台灣民眾黨」,並且出任中央常務委員兼掌財政部長。臺灣民眾黨是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是臺灣第一個有現代化性質的政黨。蔣渭水於1928年籌組繼「台灣工友總聯盟」,並與「台灣農民協會」聯合以進行階級鬥爭,但是蔣渭水的行為受到黨內右派所批判,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葉榮鐘等人退黨並籌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臺灣民眾黨不只一次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台灣販賣鴉片特許制與"霧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採取醫療措施,讓臺灣的情況得到國際的注意。

在1931年蔣渭水因腸傷寒過世,留下「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遺言,年僅41歲。8月23日的「大眾葬」,更多達五千人參與。

蔣渭水一九二○年成立文化公司,多次參加議會請願運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治警事件入獄,在一九二七年成立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組織台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多項為台灣人無條件的獻出。在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免得讓統治者漁翁得利。

台灣的蔣渭水、菲律賓的黎剎、印度的甘地、中國的孫中山是近代亞洲最傑出的革命家,其中蔣渭水與甘地較相似,皆主張和平的民主革命,以無私的奉獻從事政治運動。 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 他是具有最純潔的理想主義精神者,一生受日人拘捕、囚禁十餘次,也都沒有改變其為台灣奮鬥努力的立場,也就是一生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不妥協可說是敵我分明,無中間地帶,也就是造成政治家與政客的分水嶺。

由於與生俱來的鄉土感情,對鄉土所受歧視與壓迫的不滿,以及期待鄉土改革與進步的殷切,蔣渭水不僅毅然決定拋棄世俗生活,致力於喚醒島人的工作,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鞠躬盡瘁。

由於蔣渭水先生在40歲就英年早逝,遺眷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許多第一手的資料散失,難以找尋。 大眾葬 八月二十三日上年八時卅分舉行「故蔣渭水先生之台灣大眾葬儀」,在台北迪化街之「永樂座」,場內中央有故 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 「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五千餘人聞訊趕來參加大眾葬送別,並有從東京、南京、廣州、上海、廈門各地來的弔慰電文二百餘件,十時卅分移靈,以「故 蔣渭水先生之台灣大眾葬儀」之大靈旂引導。移靈時天突降雨,有若流淚,送葬群眾任憑雨淋無人退避,靈旂之後有音樂隊、弔軸、輓聯、花環、靈車。

有八十名工友團青年在護衛靈車,又有八十名青年整理隊伍。音樂隊的喇叭聲音嘹亮有若行軍,葬儀委員護靈四人一排而行,工友聯盟數百名手持白旂、民眾黨同志、工總、商總及一般會眾隨後,計有五千人。行至天主教堂時天降大雨,眾人皆無視大雨的阻擋,一同繼續陪同蔣渭水走完這一段人間最後的旅程。沿途民眾不計其數默默在街道二旁,以虔誠的心等候靈車的來到並以目視送之。 蔣渭水的墓碑上刻有他的遺囑。 

蔣渭水這位俱有徹底的性質和不妥協的精神的「熱血男兒」,他一生為台灣的奮鬥有如在中國的孫中山,二人皆為醫生,但兩者不同之處在孫中山是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而蔣渭水是向極有效率世界強權的日本統治者挑戰。他一生受到拘捕十餘次,但從不畏懼也不退縮。後人以「台灣人之孫中山」來讚美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10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